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

2011年8月13日 星期六

此時要沉着

此時要沉着

最近接觸到一份研究報告,指未來 五年,隨着美國和內地工人的工資距離逐漸縮窄,美國市場所出售的產品,愈來愈多是美國製造。這報告也算駭人,因為取代中國製造不是越南、印度等低工資國 家,竟是美國,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受威脅到了全新境界。做廠等於辛苦是眾所周知,在愁雲慘霧中,傳媒歸納專家意見,斷定廠家只剩下兩條出路:一、把工廠 搬去工資更低的國家;二、轉型做高增值產品。

先談搬廠,我認為99.99%工廠沒資格行這條路,因為工廠的運作維繫着一條完整的供應鏈, 由原材料到製成品,從碼頭到貨車到工廠,再從工廠到貨車到碼頭,這條鏈一環扣一環,缺一不可。廣東省作為生產基地的供應鏈,這根基是經過二、三十年才建立 起來,在實戰中不斷改進,這條供應鏈舉世無雙。搬廠不是沒可能,但要整條供應鏈一齊搬,我相信只有0.01%工廠有資格考慮,例如台灣鴻海集團。鴻海的工 廠規模動輒數十萬工人,猶如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供應鏈上的單位願意跟它一起搬,因為它的生意額夠大,做它一個客已足夠,可是世上有多少間鴻海?搬廠的另 一個難題,是普通工人不會跟隨,廠家須在新廠址重新招聘。廣東省這生產基地聚集了百萬計外省工人,我認為這些工人代表古今中外一支最優秀的勞動團隊。這龐 大的工人團隊年輕力壯,工作起來手快眼利,他們南下是一心一意賺錢,所以勤奮工作。我公司有這經驗,曾經在海外設廠,同一產品,同一生產工序,同一班管理 人員,但工人不同,做出來的成績就是不同。搬廠最好能夠連工人一起搬,但這當然是不可能。增值又如何?增值這二字近年被濫用的程度,已淪為沒意義的廢話。 除了為八達通咭增值,我已禁止自己用增值這二字,因為這二字在絕大多數情況也不應該出現。大家試想,什麼是增值?增什麼值?怎樣增值?就從一間工廠的角度 看增值。工廠進取一點的增值方法,是走近消費者,推出自己的品牌,一條龍從生產至銷售由自己管理,不假手於中間人,免受欺壓。不要說真的去做,寫出來我也 有點手震,創造和管理品牌談何容易,品牌管理和生產是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維和技巧,廠家推出自己的品牌等於轉行。老實說,廠家一定要轉行的話,大都不想留在 工業。

保守一點的增值方法,是轉型做高端產品,放棄中低端產品。轉型比轉行好一點,但一樣是驚濤駭浪,失敗機會遠比成功 大。其實高端產品等於高盈利是一個謬誤,做一件產品能否賺到錢,跟高端或低端的關係不大,關鍵在於管理層的技術、經驗、紀律、應變能力等質素。以前香港不 是流行一句「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嗎?我認為99.99%工廠沒可能轉型做高端產品,勞民傷財一輪後結果是傷上加傷。面對四方八面的衝擊,此時廠商心亂如麻,我的經驗是心亂 時作出的決定是錯多對少。然而,身陷困境的時候,氣氛是坐着不動不是辦法,一定要做一些事情,應做什麼?我會先告訴自己,為工廠找到出路的人不是行家、企 管顧問、銀行,一定是廠家自己。廠家不必四處跑去收集意見,可以跟自己商量出路的人已經在身邊,一定是工廠內三數個有切膚之痛的下屬。我會沉着分析,工廠 走到今日,過程中自己一定做了很多對的事情,要找出自己的強項。近年工廠經營環境起了重大變化,要掌握當中有多少在自己控制之內,可以改變,有多少不在控 制之內,要接受。我要知道自己並不孤獨,因為我的對手也面對同樣困難,這很可能是一場持久戰,最先犯錯的人最先被擊倒。情況是很壞,但未必是壞至一定要作 出重大改變,況且我不認同搬廠或增值這些主流意見。假如出路是不明確的話,我會選擇不變應萬變,專注自己的強項,接受惡劣的現實,緊控生產規模,或者是鼓 起勇氣向客戶加價。在自己熟悉的範圍內做到最好,是此時最應該做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