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認清時代大方向 —— 上升周期中港股市投資策略
認清時代大方向 —— 上升周期中港股市投資策略
過去3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不少人帶來巨大財富,2012年起中國進入另一個上升大浪。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它輾碎所有阻止它前進、抱殘守缺的人。學習分析形勢把握將來,將成為中國另一個上升周期中的受惠者。
時間過得真快。1977年《信報》首年進入收支平衡,考慮創辦《信報月刊》。1976年1月周恩來總理逝世,接著是毛澤東主席。華國鋒上台後提出「凡是」毛澤東主張的他都支持,但鄧小平卻認為「沒有人不犯錯??」, 中國又一次面對思想鬥爭。其後以葉劍英為首的領導人下令捕捉四人幫及安排鄧小平復出,到1977年3月內地大局已明朗化,鄧小平主張的「改革開放」政策成為中央領導層思想主流,華國鋒的「凡是」派逐漸失勢,個人對中國前途感到從來未有過的樂觀。眼見1960年代英資勢力退出馬來西亞,由馬來西亞的巫族人取代,在新加坡則由華人取代。
恐共一葉障目 難阻華資冒起
1971年9月,當中國宣布加入聯合國時,個人認為同樣情況將在香港重演,即華資勢力將取代英資在港地位。事後證明自己高興得太早,恒生指數反因中國加入聯合國的消息影響由406點回落到276點, 加上當年自己做孖展買入和記股份,在短短3個月內個人財富由20萬元跌至只有8000元,發現不少港人對中國政府有恐共症,此一恐共症至今仍未痊癒。1977年個人再次認為華資取代英資此一潮流不可抗拒。由於大部分華資財富皆來自房地產,個人相信持有龐大土地儲備的英資機構例如九倉、置地、和黃及會德豐等遲早成為被收購對象(當年太古洋行仍未上市),便以「思聰」筆名在《信報》分析及記載九倉收購戰,然後再在《信報月刊》講述前因後果,事後華資地產集團雖然收購置地公司控制權失敗(其後去了新加坡掛牌),和黃控制權易手及會德豐亦歸入九倉旗下。
鐵娘子北京摔跤 英資嚇破膽上述事跡都一一記載在過去出版的《信報月刊》上。香港經濟亦由「四行」時代(怡和洋行、和記洋行、會德豐及太古洋行)過渡到「地產升值」時代。《信報月刊》見證一個時代的結束、另一個時代的開始。到1990年代後期大局已定,「思聰」這個專欄便改由其他同事代筆,自己則專注寫〈投資者日記〉。
1971年中國加入聯合國的消息雖然令港股在3個月內暴瀉30%,但無法改變華資集團的冒起。怡和系精心策劃1972/73年「置牛之戰」(置地公司透過大送紅股,將股價推高至P/E120倍,作為收購華資牛奶公司之用)。為獲得牛奶公司的控制權,怡和系不惜破天荒地宣布一股置地送六股紅股、怡和洋行一股拆為十股,個人已忘記九倉當年一股送多少股。上述公布令1973年香港股市進入瘋狂狀態,大量小投資者瘋狂入市推高置地公司股價,令置地公司成功收購牛奶公司,事後怡和系更在高價大量賣出股票,將資金調離香港(例如到夏威夷收購蔗田等),引發1973年股災,恒生指數由1973年3月1774點跌至1974年12月150點,跌幅達到94%。此一役不但令小股民損失慘重,華資地產公司損失亦很大,1974年一家大地產公司嘉年地產因此宣布破產,以李福兆為首的華資財團億萬財務公司亦因為抵押入大量怡和系股份而破產。怡和領導層在飽食遠揚後更嘲笑香港投資者的無知。然而,怡和集團想不到的是1973年股市大瀉對華資地產企業的冒起只造成短暫打擊,卻令九倉等控制權日後旁落。1977年以包玉剛、李嘉誠等為首的華資集團透過收集九倉股權發動收購戰,其後李嘉誠為玉成好事,把手上的九倉股份賣給包玉剛,以便包氏可以集中火力把九倉控制權買過來。華資集團再發動收購置地戰,怡和系為保住置地公司的控制權,宣布同怡和洋行互發股份(即怡和控制置地、置地控制怡和),才將華資這次收購行動擊退。
怡、置互換股份令置地公司行政總裁包富達不再受制于怡和董事局,1980年他聯同來自馬來西亞陳松青旗下的佳寧集團,大量投資本港房地產,例如以當年最高價購入交易廣場土地及與佳寧集團合作購入尖沙咀美麗華酒店地皮,再購入港燈、電話公司的控制權。短時間內過度擴張令兩間公司負債累累,冷不提防1982年9月香港主權回歸談判,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在北京跌一大跤,嚇破了怡和集團領導層的膽,再一次從香港大撤資。佳寧集團因此走上破產之路,港燈控制權賣給李嘉誠集團旗下的和黃,至於電話公司則由英國國營企業大東電報局收購,改組成為香港電訊上市。公元2000年被一間小得可憐、名叫「德訊佳」的公司收購,改名成為電盈(PCCW),上述又是另一故事。
來自怡和系的教訓是:做投資必須認清時代大方向。從1971年9月中國加人聯合國開始,應該預見中國的冒起,同時明白歷史潮流不可抵抗。個人在1971年9月雖然高興得太早,借錢投資招致慘敗,但大方向沒有看錯。怡和集團不應該在1972年發動「置牛」之戰,為了成功收購牛奶公司而把香港股市弄至瘋狂然後狂沽股票,因此同香港華資地產集團站在對立面。如那時開始怡和系同華資財團合作為香港繁榮共同努力,日後應沒有「九倉、置地」收購戰。例如太古洋行在許多投資項目上同華資財團合作,至今大家不是相安無事嗎?1973年怡和系在香港制造了一個瘋狂的股市以利自己大量出貨,雖然短暫遏抑了華資財團的冒起,卻因此種下失去九倉控制權,並令置地、怡和淪落到去了新加坡掛牌的禍。事實證明禍福互為因果,1973年之福,種下1978年之禍。
預見中國崛起 歷史潮流浩蕩1982年9月面對香港主權回歸談判,已故香植球先生應邀為《信報月刊》寫了一篇文章。他認為由鄧小平領導下的共產黨再不是1978年之前的共產黨,未來香港人的財富將由不信共產黨會改變的人手中,移到相信共產黨會改變的人手中。受他的言論影響,個人亦大力主張香港廠家回深圳特區設廠。當年被不少人指摘「有心挖空香港」。1984年7月《中英聯合聲明》達成初步協議,中方宣布限制香港政府由1985年4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每年賣地50公頃,那年個人又寫了一篇文章認為「三個政府逼港人買樓發達」,可惜不少人不但沒有買樓反而移民海外,更問本人為何不移民?個人曾戲言:「貧賤不能移」。事關1982年9月香港主權開始談判那年聖誕節,個人亦曾飛到多倫多探望1967年移民到加拿大的叔叔,首次感受到多倫多冬季氣溫是攝氏零下27度,站在街上欲過馬路亦不可能,因為寒風刺骨,明白何謂wind chill!加上當年自己只有100萬港元家財,左計右計很難在加國安居樂業。自己太太英文水平又差,無法帶同子女獨立在加國生活(當年叫做太空人、即太太同子女皆不在港)。只有說「貧賤不能移」。
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後自己做了兩件事。第一件是「滿街鮮血、入市時機」叫人入市買股票,結果被好朋友罵「冇血性」。第二件是在1989年暑假飛去溫哥華,在一個星期內買入了一個1500呎樓面的住宅單位,費用約38萬加元,一直持有到2006年打和離場。事後卻被加拿大政府追稅2萬加元,原來在加國買樓部分支出是GST(銷售稅),因此在賬面上本人算是賺了4萬加元需付稅2萬多加元,稅率高達55%。上述是本人一生人買樓行為中唯一蝕本項目。如持有至2012年應該賺大錢,但稅務負擔更加沉重。2006年眼見美國樓市回落,誤將溫哥華房地產視作美國房地產一部份而犯了錯,證明不同國家的樓市有不同升降周期,至於在1996/1997年賣出香港物業買入倫敦物業,並在2006年及2007年獲利回吐是做對了,但沒有即時將英鎊匯回香港變港元而犯了錯。2008年遇上環球金融海嘯,英國政府突然宣布冰島為恐怖組織國家,限制冰島人民在英國提款。個人在英國儲存的英鎊由於是透過BVI公司持有,在調回香港時亦受到阻滯。2008年10月至11月英鎊匯價一下子由2美元跌至1.5美元,造成超過100萬美元的損失,賺了樓價賠了匯水,令投資回報率大減,並獲得另一教訓。
《信報月刊》老總文灼非並不滿足于個人過去35年的回顧,要求本人對未來做展望。本人認為「人是沒有預測能力的」,但在文兄力邀下勉為其難。根據大趨勢:中國自1943年開始進入510年上升大運(在《論勢》一書中已講過,大運是510年西方、510年東方),可再細分為60年一個周期。中國經濟第一個上升周期在2003年結束,2004年進入第二個上升周期。第一個上升周期令中國由1943年的一窮二白到小康局面,並且成為世界工廠,第二個上升周期中國經濟應該由小康邁向富裕。中國制造業將由過去以量取勝轉向以質取勝,由中國生產轉為由中國設計、中國研發、中國推廣到中國品牌,一如1970年後的日本。1990年起的日本早已踏入回落周期,2010年起的歐洲亦無可避免。由於歐洲銀行擁有的資產較美國銀行大2.5倍,為符合國際銀行公會新協議,歐洲各銀行在未來必須大量增加股本或出售資產,至今為止已售出資產約970億美元,估計仍需出售18000億美元,即未來歐洲各銀行需不斷減債,情況有如過去20年的日資銀行。過去20年日本經濟衰落對其他國家並沒有帶來太大影響,歐洲銀行的影響力較日本大,但不代表所有國家一樣冇運行。
金融中心購物天堂 港續繁榮戰後香港經濟隨著日本經濟日益強大而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成為日本半制成品加工區),但1990年起香港經濟並沒有隨著日本經濟滑落而衰敗,上述是香港經濟同台灣經濟最大不同地方。理由是1978年起中國改革開放政策逐漸落實,令1990年後的香港經濟繼續冒升,到2003年後期中國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力甚至超過美國。例如這次面對2007年10月金融海嘯後,2008年11月港股不是追隨A股較美股先一步上升嗎?2010年10月雖然美股仍上升但港股不升反跌,理由是受A股拖累所影響。
香港的未來又如何?世界銀行副總裁林毅夫教授認為:中國將由過去的板塊經濟隨著公路網建成、高鐵落實而結合成為一個整體。情況有如1930年代的美國,透過建立公路網而令經濟成為一個整體,令分布在各地的經濟走向專注化及匯聚在一起,達至規模效益。即中國另一次經濟繁榮期自2012年開始,香港應可繼續扮演「金融中心」及「購物天堂」的角色,繼續繁榮下去。
以香港股票交易所為例:1986年4月之前香港股市交易只服務香港人,恒生指數在1800點以下上上落落。1986年4月聯交所成立引進外資證券行,加上1993年第一間國企青島啤酒來港上市,令香港成為外資投資內地企業最佳交易場所,亦是內地企業吸收外資最佳場所。香港金融市場自1986年4月開始走向國際化,2007年10月恒生指數最高見32000點,是1986年4月前恒指的20倍。
未來中國將出現不少巨無霸式企業(規模甚至超過今天的美國大企業),這些大企業大部分已在港交所上市。中國制造業將走向精良化及規模化(1980年香港有1萬工人的工廠叫大廠。今天在內地有100萬工人的工廠仍不算什麼,未來出現1000萬工人的大廠亦不奇)。內地零售業務再不是擁有100間零售點的集團,而是1000間甚至1萬間、10萬間零售點集團,規模媲美美國沃爾瑪。內地地產公司透過整合,將出現市值超過香港五大地產公司的大集團??。中國經濟將由今天的小康局面發展成為日後富裕社會。今天中產階級在內地仍占少數,35年後應一如今天的美國社會上約68%人口是中產階級,日後所發揮出來的消費力將大到今天無法估計。
沿海城市樓價漲完 內陸接力和香港不同,中國地大物博,財富不會如香港那樣集中在房地產上,反而更似美國可以形成大型百貨集團、飲食集團、軟件集團、礦務公司等。到底哪些是1966年前的可口可樂、1971年前的沃爾瑪、1980年代的微軟、2000年初的蘋果公司?你能否在這些公司成為巨無霸過程中率先投入資金?你信不信中國未來GDP仍能保持每年6%到8%上升?你信不信內地有部分上市公司每年純利保持25%上升? 1977年3月恒生指數只有500點, 今天已超過20000點,35年上升40倍。未來35年中國A股指數能上升多少? 1970年代新鴻基地產、長江實業上市初期市值不過幾億港元,今天已發展成為幾千億元市值的公司。在35年前投資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的人,今天已成為小富(或大富),上述情況35年後會否在中國企業身上重演?
對現代中國經濟影響最大的是1978年的改革開放政策,對全球經濟影響最大的是1980年由美國總統列根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採納佛利民主義,令世界經濟走向大同。2001年「911」事件、2007年10月的金融海嘯到2009年3月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及2010年5月的QE2,世界經濟開始進入再平衡期,即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GDP步入低增長期,而新興工業國GDP仍有較像樣的增長。面對銀行資本充足比率提升及低利率長期化,OECD國家政府的高負債比率令這些國家在可見的將來,無法避免不走上低增長之路。
中國自2003年起進入另一個60年上升周期,與香港最大的分別是1980年至今是高利率時代走向低利率期,刺激香港樓價大幅上升。2012年全球早已進入低利率期,中國樓價自去年下半年開始面對5年左右的調整期,完成整固後亦找不到有何理由可以大幅上升。未來5年中國房地產售價將持續走低但幅度不會太大, 估計在10%以下、20%以上,因為內地房地產公司出售的房價已經降到微利水平,降價所收到的促銷效果並不明顯,令降價動機愈來愈少。未來內房股只會減少拿地,令投入量減少,財政有壓力者才會降價出售,即樓價還會慢慢回落,但崩盤暴跌不會出現。另一方面,能夠反轉再上升的機會也很小,情況有如陷入冬季,抵受不住寒冷的地產公司漸被淘汰出局,內地地產公司一如1970至1990年的香港進入淘汰賽,適者生存。
中國城市化進程還有10年到20年光景,目前住在城市的人口占中國總人口50%左右,完成工業化的國家是70至80%。過去30多年中國城市化局限于沿海大城市和一線城市,隨著沿海大城市和一線城市樓價大幅走高後,吸收新就業人口能力下降,新的產業落戶時只有向內陸城市轉移。
從沿海城市走向內陸城市、從一線城市走向二線城市已是大趨勢,形成一線城市及沿海大城市樓價再漲不起來,反之內陸城市及二線城市樓價卻接力上漲,中國GDP高增長地區亦由沿海城市和一線城市移向內陸城市及二線城市,包括長沙、武漢、重慶、成都等成為今後高增長地區。
八運旺重慶 霧都未來大發展2003年起中國地運進入第八運,八運旺重慶。過去幾年重慶不但是中國而且是全世界城市化最快的地區(記得1997年首次回上海那年到處都是地盤,15年過去上海已變成大都會)。2010年首次踏足重慶發現到處都是正在開工的地盤,未來5年重慶市計劃投資4萬億元人民幣進行五大建設,即宜居重慶、暢通重慶、森林重慶、平安重慶、健康重慶。計劃每年引進外資105億美元(其中60%來自香港),並讓15%所得稅先行先試(中央已批准重慶市為外資提供土地、財稅、物流、金融技術開發項目享受15%所得稅率)。
今年如有時間個人可能再去重慶,看看兩年過去了重慶市變成怎樣? 2010年那次首次到重慶剛剛遇上打黑,所訂的酒店宣布停業一個月,只好匆匆找另一間酒店落腳。那年空氣染汙問題頗嚴重,塞車問題亦令人心煩,但重慶市民臉上卻充滿希望。他們告訴本人:重工業將外移及引入新技術產業、重慶在興建地下鐵路、計劃把市中心改為行人街(所有經過車輛皆在地底通過,地底在興建六線行車)。大部分住宅區在重建。2010年重慶國際機場候機室仍在興建中,當年只有兩條國際線:一條到香港、一條到台灣高雄,但重慶市政府有信心在十年內趕上上海。2010年重慶市給本人印象,同1997年第一次回上海接近,一切剛開始,但人人對未來充滿希望。由於打黑太重手,政治上出問題,今年3月15日起張德江出任重慶市委書記,由國務院副總理出任市委書記,可能有助重慶市進一步發展,亦代表「極左派」勢力進一步回落。
地產暴利時代結束 品牌冒起
中國第一輪改革開放由1978年開始,以沿海大城市為主,2007年結束。第二輪(或下半場)由2003年開始,下半場類似上半場但又不是上半場的重覆,有些地方相似亦有些地方不同。在上半場地產公司是暴利時代,杠杆比率很高,例如5000萬元人民幣資本可以做2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理由是樓價只升不降,誰拿到地誰便發財。樓價以每年30%速度上升,地產公司只要拿到地便可以去香港上市集資,然後再向銀行借錢買地。三、五、七年後5000萬元資本很快變成50億元市值上市公司。這種做房地產沒有虧損時代已結束,到了2011年下半年,內地樓價亦停止上升,股票市場早已預見此時代遲早來臨,自2007年起內房股長期處于「低水」(市價低于資產淨值)。精明的地產商早已開始降低杠杆比率。2007年10月發生金融海嘯後,到香港上市集資已不容易。2011年部分地產公司曾出30厘高息借錢以度難關,2011年內地樓市十分嚴峻,到2012第一季只需15厘已借到錢。內房股領導層早已明白靠地價升值推動樓價上升時代結束,品牌公司、服務性公司漸成主流,逐漸取代「炒地」公司。這段日子需時5年(由2011年起計),將來品牌公司、服務良好的公司繼續買地建樓賺取合理利潤,而非過去暴利(來自樓價上升)時代,炒地公司則退出市場。
沒有樓價上升的刺激,中國消費市場的發展自然不及1985年至今的香港那樣順利。新加坡經濟以組屋為主,加上新加坡一般人較少投資股票,形成新加坡消費市場發展速度不及香港,未來中國經濟情況亦近似。有理由相信中國第二個上升周期升幅不及上一個快,加上「一孩政策」優點已盡現,缺點卻在未來逐漸浮現,亦令第二個上升周期速度減慢。
香港由1950到1980年前30年發展期相當困難,1980年至2010年的後30年發展十分順暢。反之中國經濟發展前30年即1978年至2007年十分順利,由2007年起的後30年反而困難重重。未來30年中國A股市場升幅不可能一如香港過去30年恒指那樣大,理由是中國面對的是全球性愈來愈低的GDP增長率及日漸上升的利率,加上中國人口衆多,未來工資升幅亦不及香港過去30年那樣大。
最後還需強調「人是沒有預測能力,將來並非過去的延續而是充滿變數」。今天所作的決定皆可影響未來的結果。例如1972年怡和系的決定,各位見到禍乃福所系。1972年「置牛」之戰,置地公司雖然大勝卻種下他日華資地產發動收購九倉、置地之役的後果。為捍衛1980年置地控制權,令怡和失去控制置地公司CEO的權力,置地公司在1980及1981年過分擴張又帶來1982年的慘敗??。所謂「三分天意、七分努力」。面對相同趨勢有些公司日益壯大、有些被淘汰出局,背後理由就是公司領導層所作的決定能否順應大趨勢。未來相信中國經濟仍是反覆向上,至於哪些行業、哪些企業的成敗,則由企業領導層今天所作的決定支配。作為投資者必須常懷警剔之心,摸著石頭過河,見步行步。
1967年個人剛踏足社會後,40多年中有多少人乘風破浪而起又有多少人被巨浪卷走?有人抱怨社會對他不公平,忘記自己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機會出現,卻沒有好好把握。有人因看錯大方向在不應進取時進取、不應保守時保守。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它輾碎所有阻止它前進、抱殘守缺的人。學習分析形勢,把握將來,成為中國另一個上升周期中的受惠者。年輕人抱怨香港樓價貴,在1982至1989年那段日子香港樓價十分便宜,你的父母為何不買樓而成為受惠者?在2003年「沙士」事件中500呎淘大花園住宅單位只賣100多萬元,首期只需30萬元,你又為何不買?
機會如小鳥,牠偶然在你的窗台前停下,如你不捉住牠,牠便飛走。2011年10月恒生指數16000點又是另一個機會,又有多少人能捉住?抱怨改變不了你的將來,只有努力現在展望將來才可。
紀念慈母 為農家女校籌款
2003年9月面對特區政府推出「孫九招」,個人認為香港豪宅在可見的將來售價應大幅上升(自己亦曾撰文論述)。自己卻沒有投資貝沙灣,當時每呎售價4000元,是超筍價,今天已升值4倍;亦沒有投資新鴻基地產在跑馬地的豪宅項目(當年每呎售價8000元,今年已超過2.4萬元)。
海嘯損手不止蝕 早萌退意許多人問,2003年9月你又說看好豪宅,為何自己不投資?理由是那年7月我母親突然逝世後,個人忽然失去賺錢的慾望,有幾年渾渾噩噩不知自己想做什麼,包括2007年10月發生金融海嘯那時亦沒有行使止損而投資損失超過3000萬港元。理由是令過去每次賺到錢母親必贊我「叻仔」,反而我太太對金錢沒有太大欲望,認為過普通人生活已滿足。她最大希望是我退休陪陪她,清茶淡飯已足夠。2009年初為無線電視拍《我的2008》,那年真的想過退休陪太太。然而獲本人少量捐款的北京農家女學校羅兆紅校長卻跑來香港面謝本人,當時實在感覺又慚愧又感動,自己一年幾萬元的捐款別人卻如此重視。當問及農家女學校財政狀況後,便一口答應為她們的學校籌款。當時她十分驚奇,大家只有一面之緣,為何本人肯如此落力為該校籌款?背後理由是她讓我再次找到「賺錢」的興趣。
扶貧重拾快樂 讀者感動解囊我母親亦是農家女出身,在自己年少時曾聽母親說:務農的人世世窮。雖然祖父亦算是地主一名但外祖母好生養,母親有12位兄弟姊妹(不包括兩個養不大的),由於兄弟姊妹衆多,母親在嫁入夫家前從未穿過一件不補丁的衣服,理由是大姊穿完才輪到二姊,二姊穿完輪到母親之時已破破爛爛,母親穿完還要輪到妹妹??。中國地主所過的生活大部分並非如共產黨形容「大魚大肉」,只是相對其他農民有餐飽飯食而已!因為當年中國實在太窮,外祖父在解放前有田63畝,以今時今日計約值100多萬港元。在香港有100多萬元身家算不算富有?母親13歲那年開始每天早上5時起床為幾十個農夫弄早飯,中午又將飯菜擔到田里,讓農夫吃完後將剩餘擔回家自己才有飯吃,下午5時又要燒晚飯給幾十人吃。因此她立誓不嫁務農人。誰知她嫁給在港經商的父親,1950年來香港,丈夫卻在她30歲那年得病爆血管變成半身不遂,在她34歲那年逝世,在她努力下為我們供書教學。
個人希望透過支持農家女技術培訓學校,為內地農家女提供一項培訓以便她們學得一技之長,有機會在大城市內找到一份低薪工作。另一個理由是紀念自己母親辛勤養大我們,亦是1967年剛踏入社會便希望發達的理由。上述理由令自己由2009年起又再次恢複賺錢興趣,那年3月自費跑到北京演講及出書,因普通話水平太差而成為內地人的笑話。至於當時內地人是否相信A股牛市已開始以及一線城市樓價應大升則不清楚。
自從擔任農家女學校籌款委員後感到人間溫暖,不但獲得友好大量捐款支持,不少從未謀面的讀者亦紛紛寄來支票。最感動是一位女讀者來信說:2003年她看完本人文章用100多萬買樓自住,2011年上半年女兒出嫁,自己不需要如此大地方,便以400多萬元賣掉。2003年她買樓時曾許願如有錢賺便將一成利潤捐給農家女,這次她實踐自己諾言。收到這張20多萬元的支票實在太感動,因為她並不富有,但卻有一顆善良的心,願上天祝福她一家人。去年又同友好成立投資基金,日後來自這方面的收入將用作支持自己的慈善捐獻,不再為自己賺錢。個人可從中得到快樂,亦實現對太太的承諾:我退休了(但仍然工作,只是不再為自己,並獲太太同意)!
曹仁超《信報》首席顧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