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美國消費難振 華靠內需自救



By Stephen S.Roach(史蒂芬‧羅奇) 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亞洲非執行主席 2011-09-05


美國消費難振 華靠內需自救

  0.2%——這是過去14個季度(2008年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以來,美國消費支出(經通貨膨脹調整)的每年平均增長率。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消費者從未在這麼長時間裏如此不濟。這數字精簡地解釋了美國以至全球經濟的問題所在。

  這段前所未有的美國消費疲軟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2008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二季度,消費者需求連續6個季度下降,年降幅為2.2%。這波下降在大危機頂峰時最為慘烈毫不出奇,2008年第3和第四季度,消費支出下降了4.5%。

消費復甦疲弱 比想像中更差

  2009年年中,美國經濟觸底,消費支出的變化也進入了第二階段——十分委靡的復甦。此後8個季度(2009年第三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每年平均消費支出增長率為2.1%。這是有紀錄以來最疲軟的消費復甦——比危機之前12年(1996至2007年)的平均增長3.6%,低整整1.5個百分點。

  這些數字要比當初公布的低很多。作為7月發布的美國國民收入和產出帳戶(US 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年度修訂工作的一部分,美國商務部統計學家將他們此前對消費支出的估計調低。由2008年初到2011年中,這14個季度的增長趨勢從0.5%調低至0.2%,向下修訂的原因主要來自一開始的6個季度——每年平均消費支出降幅被提高了一倍,從1.1%修正為2.2%。

  我追蹤這些所謂的基準修訂已經40年了,到目前為止,這是我所見過的最大幅度調整之一。我們都知道,美國消費者的日子不好過,但如此幅度的修正表明,危機帶來的支出削減和隨後復甦的疲軟程度,遠低於人們此前的想像。

  要看出背後的原因並不難,前所未有的地產泡沫,造成了創紀錄的信貸泡沫,借此東風,美國消費者多年來的支出均遠高於其支付能力。當兩個泡沫均以破滅收場時,過度消費的美國家庭別無選擇,只能削減開支,通過償還巨額債務和補充耗竭的儲蓄,來重建其受損的資產負債表。

經濟增長遜預期 美財赤勢增

  然而,資產負債表的修復過程只是個開始。家庭部門債務佔可支配個人收入的比重,已從2007年高峰時的130%下降至2011年初的115%,但仍大大超過了1970至2000年間的75%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個人儲蓄率從2005年年中的最低值——相當於1.5%的可支配收入——上升為2001年上半年的5%,但仍大大低於20世紀最後30年的8%平均水平。

  削減開支和修復資產負債表還處在早期階段,因此美國消費支出半死不活的狀態還將持續。在過去兩年的疲軟復甦中,消費支出增長趨勢的2.1%,可能預視未來多年的普遍情況。

  這樣的結果對經濟前景還將造成三點深遠影響:

  首先,由於消費需求佔真實GDP的比重仍高達71%,消費趨勢的持續不振將對美國經濟增長蒙上一層陰影。已入歧途的華盛頓政客最喜歡的事情,莫過於讓消費者回到危險的消費老路上去,重新開始花錢消費,但過度消費的美國人現已清醒多了。試圖繞過資產負債表的修復,浪費了貨幣和財政刺激的彈藥。

  其次,消費和GDP增長的持續疲軟,將嚴重影響美國的經濟增長,使之遠遠達不到政府長期預算估計時所依據的假設。國會預算辦公室假設,在2013至2016年間的真實GDP平均年增長率為3.4%。如果增長趨勢比這個數位低1個百分點——在消費持續不振的情況下,這可能性很大——財政赤字將顯著增加。

  事實上,聯邦預算委員會的經驗表明,真實的GDP增長率若持續比預期的低1個百分點,相當於在10年的時間裏,增加大約3萬億美元的預算赤字。不消說,這樣一個結果,將大大激化已經莫衷一是的債務預算爭論。

激活消費信心 救美國救全球

  最後,任何經濟體也無力填補美國消費持續不振所造成的需求缺口。歐洲和日本自不待言,而世界主要發展中經濟體,特別是中國也欠缺如此規模和動力。因此,美國消費的持續疲軟,意味着出口導向發展中經濟體將承受壓力。好消息是,這將迫使它們實施早就應該實施的「以刺激內需為目標」的再平衡戰略。

  怎麼辦?危機高峰時所採取的措施——大規模財政和貨幣刺激——有助於讓自由落體平穩着陸,但對於有意義的復甦就不管用了。在修復資產負債表的時代,這一點都不令人奇怪。

  相反,美國需要一系列政策,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壓力。可行方案包括免除債務以加速去槓桿化過程;創造性儲蓄策略從而為受危機重創的美國人重建財務安全;當然還有增加收入和就業職位。

  美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的復甦離不開美國消費者。現在,我們必須拋棄意識形態的藩籬——不管是左派還是右派——在政策爭論中弄清甚麼才是當務之急。(Copyright︰Project Syndicate 2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