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

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劉國傑觀點

過去數年一直看好本港樓市的他,直指目前樓市已升得太多,值博率不高,相對之下他寧願投資地產股。本刊列出他倆最新觀點之餘,亦嘗試鑑古知今,剖析劉國傑在這大半年來看法的準繩度。

大市下半年仍然謹慎

劉國傑觀點

去年底已預計今年股市不太樂觀的劉國傑,對於今年下半年的走勢仍表示擔憂,指風險不少,「西方政府有太多債務,美國又要提高14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中?來說對股市還是有問題。」

即使恒指處於22000點水平,市盈率估值僅約11.7倍,亦無法說服他成為大好友,原因是他認為股市跌得並不夠多。「股市其實沒有怎樣跌過,(上半年) 多數是橫行狀態,我個人認為這是量化寬鬆(QE)之故,市場上的流動資金太多,但在高通脹下,投資現金或買國債都不是好選擇。」

冼全強觀點

通脹升溫,冼全強認為緊縮的貨幣政策會延續好一段時間。「加息可限制投資衝動,例如過去幾年有大量的鐵路、公路投資,是否一定可賺取回報?我想未必。」

他指,「加息有助整體經濟健康,遏止多餘資金湧去炒樓、炒畫、炒金。然而中國的加息步伐難以像印度般進取,始終中國仍未是自由市場,一旦加息太急,會增加中西部城市的利息支出,而本來享有低借貸成本的國企,融資能力亦會被削弱,甚至有可能造成新一輪不良貸款。」

他續說,中央在收緊銀根之餘,對上述情況都要有所兼顧,因此當局應該會一步一步觀察,慢慢提升息口的同時亦要照顧某些行業,提供稅務及貸款優惠。

解構

上半年市況符合預期

去年接受本刊專訪時,劉國傑指通脹在中、港兩地已明顯發揮威力,企業投資回報降低,同時IPO數目過多,在在暗示大市將出現調整。當時他指,市場對緊縮政策持有戒心,若要股價全面反映,則大市可能向下調整,因此對來年基金回報並無過高期望。

年初至今恒指橫行,上半年微跌2.7%,反映他的預測正確。面對波動市況,冼全強指出,他們將比以往更加重視個別公司質素,並致力發掘行業龍頭股。「中國 轉型是長?機會,未來510年中國經濟模式跟現在肯定不一樣。近年中國主要是『大幹、快上』,但這是不足夠的,未來要增加核心競爭力。」此外,他們亦注 意公司的研發投入、品牌建立等。「這些舉動不會在短期就彰顯成效,但長遠對公司發展很有用。」

----------------------------------

內銀股難再跑贏大市

劉國傑觀點

中國爆出地方債務風波,令到本來已經持輕銀行股的劉國傑更加小心,更指內地銀不算特別便宜。即使目前內銀股普遍PE不足10倍,劉國傑仍不太感興趣。「壞消息公布前,內銀股估值已低沉,消息後亦沒有大挫,但地方債或會導致不良貸款,影響盈利。」

他指︰「我不否認,內銀股股價確是不貴,然而內銀股的總體規模目前佔中國股市已達40%,參照其他國家,例如美國、英國、泰國等股市的歷史發展,40%的比重往往已達歷史高峰;正如從前中移動(00941)亦曾佔大市七成,後來其重要性也漸漸減退。」

換言之,劉國傑認為內銀股難以再跑贏大市及經濟。「我認為不應該買太多內銀股。」不過他笑指,內銀股前景雖不算特別標青,但中國的銀行不致像外間一些說法般會崩潰或爆煲。「若中國銀行業崩潰,根本就不應買中國基金。」

冼全強觀點

跟劉國傑一 樣,冼全強亦擔心地方債務會拖累內銀股的前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銀行大量放貸,風險控制可能真的沒有做好。有一些地方債是沒有現金支持的,純是 靠地方政府的承諾,雖然大家都明白這是由於當年政府的保八壓力,但下一步該由誰人買單?地方政府、中央政府、銀行之間如何磋商,仍然不明朗。」冼全強指, 目前銀行的賺錢方式依賴政府關係,一旦市場化後對銀行利潤有何影響,還是未知之數。而且大型內銀股很少涉足中小企借貸,「但中小企才是中國經濟中最有活力 的一群,成長能力又高,令錯失中小企業務的銀行缺乏盈利增長動力。」

解構

持有建行拖累回報

去年劉國傑指自己對內銀股小心謹慎,但基於估值理由,有趁低吸納建設銀行(00939),至去年10月底佔基金倉3.6%,「內銀股股價低殘,下行風險將較消費股低。」

然而受到地方債消息影響,建行年初至今跌幅為12.9%,遠超六行平均7.5%的跌幅,拖累了組合的回報。

不過建行及招行的佔比跟去年底仍相若,兩者共佔中國增長基金約7%,並且繼續持輕其他內銀股,絕少沾手工商銀行(01398)及交通銀行(03328),而在中國核心基金中,銀行股佔比更只有4%,風格有異於其他中國基金。

----------------------------------

地產股買地產股好過買樓

劉國傑觀點

過去45年劉國傑甚為看好本港的地產股,他指在負利率下,香港樓價升到令人難以致信的地步,但如今他們的立場已開始轉變。

「因為樓價真的升了很多。樓價會不會一直升上去?可能會。當樓價不貴時買入,叫做投資,但樓價已升到這樣,再繼續看好就成了投機。」

他貫徹其保守的口脗,指在政府出手干預後,大家由住宅轉炒商廈。然而目前香港10年政府債券的債息只得2.7厘左右,雖然今年聯儲局加息機會甚微,但息口不會永遠不加的,屆時樓市就會有風險。

「因此我們減持了一點地產股,然而相對買樓,我還是寧願買地產股,始終地產股的升幅一直落後於樓價升幅,估值一點也不貴。而且近期亦有Insider Buying(內幕人士買入),這對市場來說是正面訊息。」

據聯交所資料顯示,李嘉誠於6月數度增持長江實業(00001),涉資共約7,025萬元。另外,新鴻基地產(00016)大股東郭氏家族近月亦花逾9.7億元增持,足見本地大孖沙對前景本為樂觀。

劉國傑甚為看重大股東動向,「沒有人夠大股東熟識公司前景,所以具參考價值,事實上我們一直都看好長實。」在其基金月報中,他們表示看好長實,是因其財政狀況強勁,擁有強大的產品渠道,以及透過和記黃埔(00013)分散投資於多類業務。

「當然凡事有例外,有時Insider買完,股價也可以照樣下挫三、四成,聯邦制藥(03933)便是一例。」他笑說。

解構

通脹升溫押重領匯

去年底,劉國傑曾指中國通脹升溫,買收租股有利可圖,點名看好領匯房產基金(00823)。截至去年10月底,領匯便佔香港增長基金的2.8%,列第四大持股,他更揚言,若要投資香港,就一定要買地產股。

今年以來領匯走勢頗佳,年初至今升約14%,另外兼有4厘多派息,確是不錯的抗通脹工具,更帶動香港增長基金今年成績力保正數。目前首域的母公司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仍持有1.54億股的領匯,是該Reit的大股東之一。

另外,劉國傑亦 長期看好長實,截至5月底,長實位列香港增長基金的首位,佔5.8%。長實今年股價一度衝上130元水平,然而在港府推出一連串的打擊樓市行動後,加上復 建居屋呼聲日高,拖累地產股價開始偏軟,長實今年以來跌約5.2%。截至今年5月底,香港增長基金仍然持重地產股,當中長實、領匯及新加坡上市的怡和集 團,就合共佔逾12%

----------------------------------

消費股 估值過高繼續減持

冼全強觀點

即使上半年環球經濟形勢嚴峻,冼全強指他們的持股仍然無甚變動,來來去去都是那幾隻。

其實中國增長基金的周轉率只有25%左右,中電信(00728)、恒安國際(01044)、中海油(00883)、萬科(B股)及華潤創業(00291)均為多年愛股,反映基金經理對於每一隻持股都了解甚深,不輕易受市場波動左右。

「唯一可以說的是,我們正在減持消費品股票,這是由於消費股的估值頗高,我們惟有適時套利。同時通脹升溫,對消費股構成成本上漲的壓力,蠶食邊際利潤,但當然,我們仍保留一定份量的消費品股。」目前消費股仍是基金的重要板塊。

劉國傑觀點

以投資消費股聞名的劉國傑,指其團隊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中國於各類消費品的滲透率仍然甚低。

「中國人口佔全球20%,有些行業如鋼鐵及水泥的消費,佔全球需求可能逾30%,這也無可厚非,因為基建貼合目前中國發展的需要。然而長遠來說,這些行業的佔比應該會慢慢回落。」

他指,相對之下,奶粉、紙尿片、運動鞋等的消費品,整體佔比仍消費不足,因此成為他們的長期投資主題。「中國很多行業是很散的,未來可能會有很多汰弱留強、行業整固,正如超級市場來說,香港只有兩間龍頭,然而內地就有很多間競爭,這是為甚麼我們一直都喜歡華潤創業。」

解構

增持百麗大減李寧

減持消費股的行動,其實早於去年底便展開,當時劉國傑指:「消費股的估值動輒要2030倍,大家覺得歐美表現不濟便蜂擁到亞洲,尤其是到消費股去。」去年9月,中國增長基金中的基本消費品及非必需消費品,合共佔總資產值36.4%,至10月時已減至32.7%,而到了今年5月底,更大減至29.7%

然而對於一些優質消費股,他仍照舊持重。例如內地紅酒股煙台張裕(B股,佔5.6%)長期在榜內,此外華潤及百麗國際(01880)仍是他的愛股。

當中百麗更是後來居上,持股由去年底的1.8%,增至目前的2.9%。百麗今年以來表現出色,大升24%。雖然劉國傑自稱喜歡華潤,但近期此股已被擯出10大持股名單,被減持的還有恒安。

不過劉國傑也有失手的時候,去年9月底,李寧(02331)比重仍佔中國增長基金3.3%,後來則慢慢消失於10大名單中。但翻查港交所資料,首域母公司於今年7月中才開始減持李寧,佔李寧股權由8.9%大幅減至5.8%

事實上,李寧今年以來飽受種種不利消息困擾,年初至今股價大挫42.8%,但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7月中才作出減持行動,無疑「減得太遲」,難損失。

----------------------------------

電訊股3G發展利電訊前景

冼全強觀點

中國增長基金中,電信股佔比不少,乍看以為基金作風保守,然而冼全強認為電訊股的增長前景不容忽視。他指:「我們最主要持有中國電信。一間好的營運商,在 發展中國家裡,前景可以很好。即使現時流動電話的滲透率已高達75%,但同時很多用家會將電話由2G升級至3G,由純粹的數據通話,擴大至上網及其他消費 服務,都會利好營運得當的電訊商。」

另外,他認為在政府支持下,全中國的電訊設施將要改善,「因此無論從營運商或基建商來看,優質的電訊商都可受惠。」

解構

低吸中電信獲利甚豐

2010年底首域開始趁低吸納電訊商,中國增長基金10大持股中便出現中電信及中國通信服務(00552)。當時劉國傑指:「大家都認為電訊、電力股沒有增長,不喜歡,但我覺得OK。」

由於中電信擁有CDMA技術,今年底有機會開始推售iPhone,為市場打了一枝強心針,年初至今其股價亦大升27%。劉國傑對於電訊股的信心始終如一,此板塊佔其基金倉8.5%,除了上述兩股之外,相信餘下的持倉是於去年底購入的中移動(00941)。

基金規模大 管理難度增

首域中國增長基金的名字響噹噹,表現出色,想要認購的投資者不計其數,目前基金的總資產48.5億美元,媲美本港另一隻以規模大見稱的富達中國焦點基金。

不過基金規模日大,亦增加了基金經理投資的難度,假如劉國傑看中某隻中小型股,但市值及股票流通量沒有那麼多,結果只能小注怡情,如大手買入又會令股票市場掀起風雲,這亦非他所想。訪問中劉國傑坦言管理基金有難度,限制增多、靈活度減少,惟有投資市值較大的股票。

令記者哭笑不得的是,劉國傑說要拒絕新的投資者。「我們已不想增加規模,很少賣廣告,即使一些國家主權基金想認購我們亦不接受,其實近幾年基金已不開放予機構投資者。這是以零售為主的基金,因進來的金額較小。」

「可是,隨?中國經濟發展並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少股票規模愈來愈大,比10年前已算改善,這是好事;銀行股、中移動的市值及流通量充足,讓投資者想要幾多買幾多,百麗都有200幾億美元市值,但同時有些股票的規模確是很小。」

話雖如此,劉國傑仍然很無奈,直指要買大型股票已是無法避免的事。在此,他亦不禁幽記者一默,笑說:「經濟日報(00423)便買不到了。」

----------------------------------

投資中國兩大要訣

1.行業整固留意龍頭股

在緊縮政策環境下,各行業都將會出現一場激烈的淘汰賽,冼全強指企業的營業現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將成為他們揀股的重要指標,有穩健資產負債表的公司,才可看高一?

「受緊縮政策影響,有些公司出現應收帳款(Accounts Receivable)的問題,本來購買原材料時可以先行記帳,但現在都要即時付款,下游公司的成本愈來愈高,難免影響盈利,所以我們預計,坐擁龐大現金流的公司就可以在行業整固中跑出。」

冼全強最希望能夠尋找到未來的行業龍頭股,「相對歐美來說,目前不少中國公司的市值仍然不大,但若我們相信中國在未來10年、20年會發展成龐大的經濟 體,這些公司理應可繼續壯大,成為中國甚至全球的行業龍頭。」他強調首域投資放眼長?,不少公司已持有了10年,從小企業變身成行業龍頭。

新地Vs萬科

談到行業整固時,劉國傑特別提到水泥股,「最近水泥炒到『飛天』,都是因為有併購概念,頭五大公司市佔率僅合共25%,但在其他地方,頭幾大的公司起碼佔市場50%70%,反映水泥業缺乏帶頭大哥。另外,零售行業目前也非常混亂,龍頭不是李寧,而是Nikeaddidas。」

他謂,行業分散、參與者競爭激烈,正正是中國的特色,舉個例,新鴻基地產(00016)與萬科分別是本港及內地的地產龍頭,何以前者的規模遠遠大過後者?「當然,隨?內地經濟發展,現在兩者的規模已經愈來愈接近,同時也反映了中國企業的增長潛力無限。」

2.放眼世界留意外資股

除了尋找行業龍頭,劉國傑指投資中國不應局限於只買H股、銀行股,「例如澳洲資源股的收入主要依賴中國,已是人所共知的事。」他在中國增長基金中,亦持有過一些澳洲金礦股。

劉國傑認 為,在中國發展得最好的經營商,亦未必是中國公司。「中國市佔率最大的奢侈品牌肯定不是中國公司,而是LVMHPrada01913),食品股方面, 頂益(編按:現稱康師傅,00322)及旺旺(00151)都是台灣公司,肯德基及Pizza Hut的母公司YUM!則是美國公司。」他透露,目前的中國增長基金中,便持有YUM!。至去年底,YUM!佔組合1.4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