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的網頁瀏覽數次數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匹克勝在夠「專」恐慌過後領風騷

匹克勝在夠「專」恐慌過後領風騷 「筆者相信,隨業績公布,市場再意識到業績差勁可能只是小撮公司的策略錯誤後,匹克(1968)的強勁增長又會再次在股價上反映出來。」人說所謂投資之道,不外乎人棄我取,低買高賣。今年2 月,就在國內運動服裝業一片風聲鶴唳之際,筆者曾在文章中介紹了匹克體育。記得那時候在各間大行研究報告的「四面楚歌」之下,連牛頭角順嫂都可以對看淡這板塊的原因如數家珍:估值過高、增長減慢、競爭加劇、租金上升、不能再單靠增加開店數量來維持擴張……。 研發經費長期偏低 但與此同時,匹克卻交出了亮麗的2010 年成績表。匹克體育的股價, 由2011 年2 月文章見街時的5.19 元,上升至上星期收市的5.92元;4 月27 日的高位更達6.21 元,前後升幅幾達20% 。就在升幅之後,牛頭角順嫂又差不多遺忘以上那堆因素過後,我們該如何再看匹克? 匹克2010 年營業收入增長37%,至42.49 億元人民幣,盈利增長30.9%,至8.22 億元人民幣。可謂皆大歡喜,合乎預期上限。匹克體育2011 年第四季訂貨會訂單金額按年上升近21.1% (2011 第一、第二、第三季訂貨會訂單金額按年增幅分別為25%、24%及24%)。 估值方面, 以上星期收市價5.92 港元,和高盛高華在2011 年3月預期的2011 全年純利9.54 億元人民幣計算,2011 年O約為11 倍,年增長為18%,PEG 約為0.6。 筆者2 月時已然提到,投資者如果相信匹克體育走的是專業路線的話,就務必要跟進集團在產品研發上的發展。據集團2010 的年報顯示,匹克體育在2010 年用在產品研究的經費依然維持於總銷售額的0.5%(2009 年為0.3%),比照國內同業的2%至3%依然偏低。 請留意國內龍頭如李寧(2331)和中國動向(3818)2010年的有關比率為2.58%和3.33%,就是特步(1368)也有1.7%,連原本2009 年只有0.43% 的361 度(1361)在2010 年亦已將有關比率大增至2.0%! 可能你會留意到,外國大牌子如adidas,在2010 和2009 年的有關比率也僅為0.8%,不過大家亦會想到,兩個集團在發展階段和規模完全不一樣(adidas 2010 年那0.8% 的產品研發經費已足足為1 億歐羅)。 除較早前於美國洛杉磯開設的研究中心外,集團於年報中亦提到擴大了原有於北京和廣州的兩個研發中心。2009 年,匹克的研究和設計人員分布在北京、廣州、泉州及惠安;至2010 年,研究和設計已經集中在北京、廣州、泉州及洛杉磯的研究中心,人員卻減至200 人。 筆者手上沒有更詳細資料,未知以上的現象是暫時的人員整合調動,還是有更深遠的原因。 一如所言,匹克的「專」,令它比起其他品牌更容易保持品牌優勢。長期偏低的產品研發經費,減少了的研發人手,筆者期望這只是短期的現場,更期望管理層在這方面對投資者有更詳細的交代。 估值雖然合理,但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國內運動服裝業,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難保類似今年2 月的調整不會再出現!筆者依然相信匹克為國內運動服裝業中的首選,但請留意,之前的恐慌已過,與其投資在一個競爭白熱化的板塊,何不考慮其他可能更有利可圖的行業,如上幾個星期提到的中國建築(3311)或天倫燃氣(1600)? 攻陷二三線城市 再寫匹克前,筆者上網搜尋了一下有關2 月1 日「匹克」一文的相關的條目。 一搜之下大有發現。原來竟然另有一篇2 月10 日有關匹克的文章,一字不漏連標點符號也一模一樣的提到匹克「接近7000 間門市中近75%都設在三線城市,一線城市門市的比率只有5%」;另外又一模一樣的提到匹克「早已紮根二三線城市」。 筆者2 月1 日文中提到匹克是,「……國內唯一一家與美國NBA 建立夥伴關係的體育品牌公司。匹克於之前20 年,都是以籃球為主題,透過簽約15 名NBA 球員和贊助國內籃球賽事提高知名度。」該篇鴻文當然亦有類似陳述,「因為集團早於20 年前,已採用籃球為主題,現時是內地唯一一家與美國NBA 建立夥伴關係的體育品牌公司,透過簽約15 個NBA 球員和贊助內地籃球賽事提高知名度。」(好奇的讀者如想瀏覽該篇鴻文,可以在Google 打入「門市的比率」這字詞搜尋一下,第一個搜尋結果為筆者的文章;第二個搜尋結果就是此篇文章)。 筆者從未以其他筆名一稿兩投,對有其他作者能在筆者文章見街9 日之後猶如心靈感應寫出如此東西只能嘖嘖稱奇。 遇到這些情況,筆者總會想起一句英諺, 「Imitation/plagiarism is the sincerest form of flattery」(最衷心真誠的奉承方式就是仿冒╱抄襲)。 上星期提到有些讀者在網上留言覺得筆者是明燈,寫的文章根本是放屁;不過,筆者看罷以上鴻文後,非常安慰。還好,看來還有些人很衷心、很真誠的覺得,筆者放的屁,還蠻香的呢! 上哲 From 香港信報, 2011年5月3日 I think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sector will continue to benefit from the rising income of mainlanders. A good sector to enjoy the policy of Boost Inner Dema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